Monday, August 16, 2010

中国景点惯常做法是年复一年申报

中国景点惯常做法是年复一年申报
申遗疯。

中国景点惯常做法是年复一年申报
为保住世界遗产这块“金牌”,张家界大拆迁花了10亿人民币。本报记者 赵众志 摄

中国景点惯常做法是年复一年申报
建造于古罗马时期的哈德良长城至今保存完好,是英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样本。

  若将名人故里争夺白热化放置于中国申遗热的大背景下衡量,这一怪现状便有了合理解释——绝非社会经济发展后传统文化热情的苏醒,而是强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有数据显示,仅各地围绕炎帝故里的经济营销,从生态文化、生态宜居到低碳环保、循环经济,投资总额就突破百亿大关。如此大规模的投资所要求的回报如何收回?不能不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有趣的是,相对其他国家相对冷静的态度,中国景点惯常做法是年复一年申报,例如今年入选的“天地之中”便是去年落败的“嵩山”。

  事实上,根据《公约》,世界遗产除了意味着荣誉或旅游招牌,更是对遗产保护的郑重承诺。一项世界遗产在遭受天灾、人祸时,可以得到全人类力量的协助救灾,保存原迹——这一最基本的精神和准则,早已在地方政府“世界遗产带来多少收益”的盘算中,被遗忘一空。

  链接:世界遗产

  1972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各国将超过本国国宝价值的、优秀或者特殊的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推荐为世界遗产登入名册,并依靠国际间的协助加以保护,使之永远传递下去。世界遗产目前总体上分为三大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遗址、自然景观一旦受到某种严重威胁,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调查和审议,可列入《处于危险之中的世界遗产名录》,以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目前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0个,其中文化遗产26处,自然遗产8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为保住世界遗产这块“金牌”,张家界大拆迁花了10亿人民币。本报记者 赵众志/摄

  被通牒的世界遗产

  张家界——“摘黄”的代价

  每一次大兴土木的建与拆,都会构成一次伤害——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就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逐渐远去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明星、李丹发自张家界、长沙 8月初,烈阳酷热,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风景区迎来暑期旅游的高峰,天子山、袁家界、金鞭溪、黄龙洞等精华景区每天都是人流如潮。从每一个游客的镜头看去,张家界是绿色的、充满生机的,自然山水,令人心醉。

  也许只有通过旧的旅游图,游客才会知道,这里曾有过人造的“天上街市”,喧哗的“宾馆城”和创造过世界之最的“天下第一(电)梯”。每一次破土动工,都留下一处疤痕,武陵源这颗天然宝石,也曾“伤痕累累”。

  如果说,由湘西籍籍无名一处林场,到第一批迈入世界遗产行列的“中国山水画的原本”,武陵源实至名归,那么申遗成功后大修乱建招致“黄牌”,到10亿巨资“摘黄保牌”,张家界所经历的,又是另一种辛酸。

  那段“由乱到治”的曲折历程,至今仍是张家界的心痛回忆。

  小林场的蜕变

  “很显然,这里具有不可否认的、郁郁葱葱的植被以及清澈的湖泊、溪流……等自然的美。”这段动情的描述,说的是1992年,申遗前的武陵源。

  当年5月,世界遗产高级顾问桑塞尔和鲁卡斯博士来到张家界武陵源进行实地考察。金鞭溪的峡谷风光和天子山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深深吸引了两位客人,尤其令他们心动的是,游客往来的同时,鸟儿还在树枝上悠闲地歌唱。

  在遗产验收的评估报告上,两位专家给予武陵源风景区极高的评价。他们认为,武陵源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珍奇的地质遗迹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气候景观,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同年12月,武陵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在遗产证书上,写有这样一句话:列入此名录说明此文化自然景区具有特别的和世界性的价值,因而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应对其加以保护。

  世界自然遗产这块金字招牌,为武陵源每年带来数百万游客。这个20多年前还地处偏远湘西山区的林场,一时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

  呻吟的“孤岛”

  然而,当张家界市民为纷至沓来的游客和直线上升的旅游收入欣喜万分时,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那就是环境保护。

  一时间,天子山、袁家界大小不一的棚点越来越多,景区交通枢纽水绕绕四门则陷入四面楚歌——手中握有“首长批条”的单位大修疗养所;农民急于建房办餐馆、旅社,一时间饭店如雨后春笋,多达400多家,生活垃圾四处堆积,污水横流景区优美宁静的环境以惊人的速度被蚕食……

  过度开发,极大地污染了自然环境,破坏了风景资源。到了1998年,充斥在武陵源景区内的建筑面积已超过36万平方米,违章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著名景点锣鼓塌容纳了一座“宾馆城”,“世界最美的大峡谷”金鞭溪每天被迫接受1500吨污水。

  1998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在武陵源进行五年一度的遗产监测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认为“武陵源的自然环境已经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局限于深耕细作的农业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业范围内,其城市化对其自然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耗资10亿大拆迁

  尽管张家界遭遇黄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当地官员们却另有说法。

  “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并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示‘黄牌’!这张‘黄牌’是张家界市自己亮的,目的是给武陵源的生态保护敲响警钟。”时任景区拆迁安置指挥部主任的武陵源区委副书记丁云勇说。而当本报致电文化遗产方面专家核实这一疑问,却得知因“个中情况比较复杂,张家界是否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黄牌警告至今未有定论”。

  然而,事实本身却只有一个:武陵源环境已遭非一般破坏。其严峻程度足以令张家界政府停下大修大建的脚步,转而为曾经的弯路掏钱埋单。

  从2001年10月开始,武陵源开始实施以“拆迁建筑物、保护生态林、治理污染源”为主要内容的保护遗产重大举措。那次张家界景区房屋拆迁面积达19.1万平方米,其中有124家宾馆、酒店,搬迁民居546户共1791人。

  丁云勇介绍,在武陵源景区大拆迁过程中,始终有四道难题无法回避:一是补偿标准太低。补偿金额与原值有较大距离。政府批准建设的,政府给予一定补偿,但建房者自己也需要承担部分责任;政府没有批准的,政府不给补偿。

  “因为按照全额赔偿,我们根本赔不起。张家界市政府为此专门制订了一个标准。参照退田还湖和高速公路建设的补偿标准进行拆迁和安置。”

  据武陵源区的一份汇报材料,全区拆迁安置经费2001年10月份到位资金仅1500万,但一个星期的拆迁补偿就花了1500万……而被拆迁人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则是比钱还要令人头疼的一部分——武陵源景区一部分接待设施在修建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三角债”关系。有时候,为拆一栋房,做好债权人和债务方的工作,丁云勇一天要爬几个山头,“难度比普通拆迁大得多”。

  事实证明,这是一张巨大的账单。

  至今,立志“摘黄”的张家界付出的是极为沉重的代价。为了恢复武陵源的自然风貌,当地政府后来将景区内近34万平方米建筑物全部拆除。除去在拆迁中各方利益的斡旋与平衡不说,仅仅账面数字就十分惊人。据计算,仅用以拆迁违章建筑并恢复旧貌的花费就高达10亿元人民币,比此前已获得的经济收益高出数倍。

  “这纳税人的钱,花得冤啊。”有当地居民如此感叹。而一度走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歧途的张家界,给中国乃至世界游客留下的不佳印象,却是金钱无法衡量的损失。最重要的是,每一次大兴土木的建与拆,都会构成一次伤害——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就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逐渐远去。

  建造于古罗马时期的哈德良长城至今保存完好,是英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样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