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品今年掀起涨价潮。
晚报记者 张钰芸劳佳迪 报道 本版制图 任萍
“你方唱罢我登场”,2010年的涨价潮似乎只有用这句话形容最合适。从年头的绿豆、姜蒜翻倍上涨,再到白糖、蔬菜、玉米、棉花前赴后继,石油、煤炭也不甘落后。在即将过去的一整年中,几乎每个月都有不同品种加入涨价大军,“今天你涨了吗”成为各个行业的流行语。
11月CPI终于“破五”,食品类、居住类和衣着类成为“贡献”最大的三大类,日用品首次享受到与房价同等的关注度,其涨势让老百姓“胆战心惊”。
豆你玩、蒜你狠
掀开涨价年
不管是“神医”张悟本把绿豆炒热,还是最常见的减产说,绿豆这个不起眼的小品种,和大蒜、生姜、辣椒,在年初就迅速成为广受关注的涨价“一哥”,掀起今年农产品涨价狂潮。而 “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辣翻天”也成为略带戏谑的涨价代名词。
今年年初,新绿豆没上市,减产消息已传出,尽管还未到夏季,价格却蹭蹭直往蹿,从去年三四元一斤涨到四五月的七八元一斤,到了七八月,老百姓想喝一碗绿豆汤都得掂量一下,要十几元一斤呢!寻常百姓的消暑饮品就此成为“奢侈品”。当人们指责“神医”张悟本看病不行炒绿豆在行时,真正大赚一票的却是游资。
在今年以前,普通百姓似乎很难想象,大笔资金竟会青睐农产品,大蒜、生姜和辣椒价格疯长,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小品种农产品也能成为期货。当上海的金领将几百万投至山东,靠跟风囤大蒜赚高额利润后,游资炒作便成为小品种农产品涨价的罪魁祸首,每斤大蒜和生姜的零售价格最高涨至十多元,干辣椒也要价三四十元一斤。
从年头涨到年尾,绿豆、大蒜、生姜和干辣椒的价格几番起伏,终于有所回落。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截至12月25日,累计降幅分别为12.0%、10.2%,其中部分省份降幅已经超过了20%。
苹什么
引领蔬果涨成肉铜钿
如果要说蔬果涨价,“苹什么”绝非出头鸟,但其汹涌且持续的涨势确实让尚有反复的其他品种自愧不如。当原本一两元的蔬菜涨成八九元的肉铜钿,家里常吃蔬菜已经绝非节约了,其意味着您家还算小康。
“当了家庭主妇这么多年,这么贵的蔬菜还是第一次买。 ”今年的8月份,拎着一袋子6元一斤的青菜,四十多岁的张女士感叹道。包括她在内的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想到,2010年的农产品市场上,蔬菜价格会掀起轩然大波。
依往年的规律,蔬菜价格在春节过后将会出现明显回落,但今年却居高不下,并成为全年推高CPI的首要因素。夏季绿叶菜供应量减少,催生8元一斤的鸡毛菜和6元一斤的青菜。曾是上海市民菜篮子里最普通最常见的绿叶菜,今年却成为一部分人可望不可及的 “贵族菜”,白菜、卷心菜、花菜等也涨到了两三元一斤。本来价格就略高一点的细菜更是突破10元大关,芦蒿、菌菇类蔬菜,吃一碗价格竟然高过吃肉。
在10月新苹果刚上市时,七八元一斤的零售价再度让人吃惊,以至于有果市老法师大声疾呼,今年全国苹果产量并未减少,将价格上涨的矛头直指游资炒作,号召同行勿追高同炒。然而,今年的苹果价格依旧维持在五六元一斤,柚子等柑橘类产品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当前农产品价格,成本推涨是第一位的。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巡视员隋鹏飞认为,以去冬今春蔬菜价格的上涨为例,灾害性天气对价格上涨的贡献为50.8%,劳动力、运输及经营成本增加贡献为31.7%,城乡居民消费增长贡献为12.7%,个别产品生产波动等其它因素贡献为4.8%。
油你涨
引发蝴蝶效应
如论2010年涨幅最大的,油价铁定挤不进三甲。不过, “油老大”小作 “狮子吼”,经过漫长产业链依旧声闻百里。由于一头牵动几乎覆盖全制造业的运输成本,比去年动静小得多的油价却成为 “涨价之星”。
近日,交管部门 “继续补贴驾驶员”的表态,让年内最后一次涨价在出租车行业潮声退去。但在工业范畴内,直接看油价 “脸色”的产业却大多不在补贴之列。上游疯狂施压,终端消化不良——如此病症令诸多企业有苦难言。
塑料、橡胶制造业和化纤行业的 “采购经”翻过了艰难一页,以三大合成材料为原料的天然属性注定饱受油价 “欺凌”。与高油价“狭路相逢”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业,庞大的燃油消费量使之不堪重负。电子、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建材、森工、医疗和汽车等耗油行业也无不“望油兴叹”。物流业更因其对运价成本的敏感,更成为 “重灾区”。
尽管 “涨多跌少”、 “涨快跌慢”引发争议不断,与国际油价挂钩的模式却难免使国内油价应声而涨。转眼年末,悬念依旧。但目前调价机制中潜伏的可调可不调的“文字游戏”让囤油套利变成潜规则,新机制的跟进已是一道 “必选题”。无论明年是否转换机制,国际油价将突破每桶100美元的预期让油价再度上调必定成为 “主旋律”,今年通胀高企时仍连续两度意外涨价的决策更令这一预期板上钉钉。
煤超疯
身处中间玩心跳
身兼油价下游和资源品双重身份,煤价今年同样大玩心跳。姑且不论发改委近日对明年重点合同煤下“限价令”的做法是否兼顾 “市场性”,今年合同煤累计10%以上的涨幅足以令下游企业唏嘘不已。
“煤超疯”在第三季度终于推倒“第一块骨牌”。国家电监会数据称,今年前三季度五大发电集团火电业务亏损额5亿元至30亿元不等,四季度亏损面至少60%。今年 “煤电顶牛”的博弈高潮由此点燃,直接结果是电企 “请命”对 “煤电联动机制”的再度呼唤,但折腾了两个季度仍以官方沉默收场。
老生常谈叫亏的电企在年终员工分红时挥出大手笔,却让人对利益格局中的 “弱势方”不再抱有普遍同情心。 “市场煤”成本核算框架的不合时宜与中间环节蚕食的利润浮现,又让舆论支持左右摇摆。但 “市场煤”、“计划电”闹归闹,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国电力改革 “棋至中盘”,中央的决心已不可逆转。
正因为是 “电老大”,它的高亢呼声早已淹没其它行业的表情。早在10月中旬,炼焦煤市场价涨到1470元/吨,按业内常规比例,生产1吨焦炭的焦煤成本需要1960元,而焦炭市场平均价却只有 1750元/吨。“买煤卖焦炭”的经营模式下,每产一吨焦炭÷亏损315元的尴尬现状因为行业本身 “人微言轻”平添几分无奈。
糖高宗
倒下之后又站起
自2009年入秋以来,一场大干旱便从西南地区开始肆虐,其中云南省遭受了60年一遇的旱灾,程度之重、范围之大均为历史罕见。这一场最终蔓延至全国十多个省区的大干旱也牵动市场的神经。首当其冲的就是广西、云南的制糖业,以至于强势上涨的食糖赢得了 “糖高宗”的戏称。
由于广西、云南是我国的食糖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的80%,大干旱后甘蔗产量大跌,出糖率也有所减少,导致白糖价格从3000多元/吨一路攀升。尽管这一年来国家不断向市场投放储备糖,但食糖减产已成定局,糖价更是难以走出 “越抛越涨”的怪圈。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在下半年大宗农产品的牛市中,糖价又会上演一波 “糖高宗”的行情。白糖价格在10月份突破6000元/吨,创下近20年来的新高,期货市场的糖价最高超过7500元/吨。一时间申城糖贵,各大超市中的白砂糖断货超过月余,重新上架后的价格也从之前的三四元一斤,涨到了4.9元。
原料市场强势上行,让处于下端的食品行业也深受影响。今年中秋月饼普涨10%,巧克力和糖果用糖量高达40%到70%,售价频频上浮。用量颇大的喜糖就让新人负担加重,记者在网上一家专卖店内看到,产自意大利的某品牌巧克力几乎每隔十天二十天每粒就上涨0.1元。而在饮料行业,因为竞争激烈,不少品牌在不能明着涨价的同时,暗着减量, 500毫升的标准 “身材”硬生生地减成480毫升、 460毫升的苗条版,减量不减价成为应对成本上涨的又一招。
11月中旬,在一系列调控政策出台后,嗅到市场风向有所变化的糖市开始降温,几乎一夜之间就从7500元/吨以上的高位,回落到六字当头的时代,并在半个多月内稳定在7000元/吨上下。然后从近期开始,“糖高宗”似乎又有回来的趋势。由于新榨季产量依旧不明,市场仍存减产预期,使得近期糖价回到了7300元/吨的价位,逼近历史最高价。
绵里针
棉衣迈入千元时代
2010年,似乎什么都能成为涨价的理由,不知从何冒出的“千年极寒”就让棉花价格上了天。以至于如今要在商场里买一件不打折的棉衣,没一千元拿不下来。
今年9月份,棉花价格开始成为农产品涨价的“风向标”,国内棉花现货、期货、抛储价格大幅上涨。代表国内棉价水平的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328级)9月27日达到22032元/吨,刷新10年来的最高纪录。期货市场上,郑棉继9月初突破18000元/吨后强势上扬。 60万吨国储棉从8月10日开始抛售,至9月25日,折328级棉花价格从 18318元/吨上涨至24556元/吨,累计涨幅达到34%。
涨价远没有结束。 11月3日,郑州棉花期货近月合约价格突破3万元大关。短短三个月,棉花价格连连刷新十年来最高纪录,最终完成了翻番的“壮举”。
棉花价格上涨,布料价格上涨,鸭绒价格上涨……犹如多米诺骨牌倒下的连锁反应,衣着类产品的涨价不但快速而且涉及面极广,首当其冲的就是羽绒服。在新衣刚刚上市时,记者曾走访市场,动辄千元的价格不禁让握着钱包的手一紧。短款羽绒服998元起,长款羽绒服1288元起,某品牌服饰的标价牌更令人无语,其含绒量也从去年的90%下降到今年的70%到80%。
成衣价格高歌猛进,让原本落寞的裁缝店热闹起来,要省钱又要时髦的年轻白领捧着时尚杂志走入店中。被物价上涨而逼出来的 “私人定制”,带着中国式的黑色幽默。
玉米疯
撑起涨价大旗
与小宗农产品相比,粮食价格从年初的大米、玉米涨价开始,呈现出一个品种接一个品种的轮番上涨局面。
2010年,夏粮减产0.3%,这看似微小的数字足以被市场放大。 5月份,冬小麦主产省即将进入夏粮大面积收获期,夏粮减产的预期已经引发了人们对于粮价大幅上涨的担忧。今年新粮开秤后,小麦收购价突破两元,随后早稻开秤价超过1.9元,而处于青黄不接的玉米收购价已升至2.01元。近几年以来,我国主要粮食收购价一直稳定在每公斤1.4元到1.7元之间。
进入7月份,夏粮收购火爆,减产、惜售、抢购,多重复杂局面造成小麦市场价明显高于托市收购价。
原粮涨价,很快传导到米面价格。今年新大米上市后,去年还能在大卖场见到的2元以下大米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3元多一斤的东北大米,和2元多一斤的苏北大米。品牌面粉的价格也较前期有了一元一袋的涨幅。
同时,涨幅高达15%到20%的玉米,也将其涨势波及到下游加工业。和绿豆等杂粮不同,玉米涨价虽不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但其产业链的传导效应更为明显。东方艾格粮食产业分析师马文峰表示,玉米直接消费少,更多的是做饲料,部分用作酒精和糖的生产,最终传导至CPI。 “玉米推动饲料涨价,最明显的就是养猪业。”目前猪肉价格已经超过2007年,再创历史新高。
◎预测
2011年让通胀“飞一会儿”
2010年,管理通胀预期一直是中央经济工作的重点。 9月央行会议上“保增长、调结构、控通胀”的惯常表述顺序 “乾坤逆转”,“控通胀”被提至首位;随后10月、12月央行接连加息。 7月始,针对农产品涨价,七部委联合发文严打炒作,“国四条”、“国十六条”出炉。
年末再次加息,令今年的CPI政策管控“余音绕梁”。明年“野马”会否因此停止脱缰奔腾?按照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2011年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将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并无悬念。
在“十一五”与“十二五”的衔接关口,“三率齐发”、行政管制等政策被预期在一季度密集出台,但考验却不会因为“纸上愿景”而结束。欧美量化宽松,全球流动性泛滥,2011年的通胀风险 “十面埋伏”,要想实现4%的既定目标仍“路漫漫”。
据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计,明年全年CPI同比涨幅可能达5%左右,足足超出控制目标1个百分点。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刘煜辉也预测,1月份CPI可能突破5.5%,翘尾因素在1.9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在3.5个百分点以上,而全年物价涨幅仍可能在5%以上。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亦表示,这一轮物价上涨可能是中长期问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2011年、2012年,甚至未来三到五年内,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将会持续推动物价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