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玉树赛马场安置点一处医疗点,志愿者正在给受灾群众问诊发药。 新华社发
7月23日,在玉树结古镇,一些板房已经启用。 新华社发
百日,是一个普通的时间单位。但对于高原上的地震灾区玉树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玉树地震百日之际,这片饱受劫难的土地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玉树,正步履稳健,走向新生……
“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在祖国的怀抱中,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一个更加美丽的新玉树正在青藏高原腹地孕育、诞生……
玉树地震发生100天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再次踏上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三江源区走访、探问。
奇迹在延续
从北京回到高原已有一个多月,11岁的藏族小姑娘央金卓尕至今深深记得生命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一天——2010年6月11日,中南海,面对国家领导人,参加中韩青少年友好交流团的小央金深情朗诵起自己写的诗歌《母亲》:“我有个幸福的母亲,56个兄弟姐妹,都深深热爱着她……”
“全国人民对我们非常关心。我听说要到北京,就来了灵感,写了这首诗。”谈起自己的北京之行,正在称多县完全小学六年级二班上学的央金卓尕难掩兴奋之情:“这是我第一次到北京、到中南海。同学们都羡慕我。”
小央金难忘中南海,中南海也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央金”和她的家乡——青海玉树。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突如其来的7.1级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世界聚焦玉树,瞩目三江源。
“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危急时刻,正在大洋彼岸出访的胡锦涛总书记忧心如焚,第一时间作出指示,并压缩行程提前回国,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同人民在一起——短短6个字,温暖了无数人的心,激励着人们勇敢面对灾难,共克时艰。
同人民在一起——100天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地处偏僻的青藏高原腹地打响了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斗争。
“要在做好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及早谋划恢复生产、灾后重建工作,在做好灾害评估、搞好规划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力量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震后第3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就对重建家园提出了要求。
4月20日,青海省宣布灾后重建工作的部署,提出“实现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宏伟目标”。
4月21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八次全体会议对灾后重建任务时间表和重建的支持支援政策做了初步研究,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各项工作。
5月2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做好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玉树恢复重建的目标: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生态环境切实得到保护和改造,又好又快地重建新校园、新家园,为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奠定坚实基础。
5月27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以中央财政为主安排灾后恢复重建资金,2010年安排90亿元,明、后两年继续做相应安排,并在税收、金融、土地、收费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
6月9日,国务院批准并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意义和特殊性,树立全局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做好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6月20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在西宁组织召开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恢复重建对口援建、全面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玉树抗震救灾全面转入灾后重建阶段。
100天前,地震突如其来,顷刻间家园不再。
今天的玉树,巨变悄然发生——曾经瓦砾遍地的城镇,如今帐篷商店林立,人来人往。板房教室书声琅琅,重建工地搅拌机轰鸣,恢复重建的大幕已经全面展开。
希望在升腾
昔日的荒坡上,一栋栋村民新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不少房子主体已经完工……
7月的玉树风景如画。奔腾不息的巴塘河畔,连片的禅古村新居十分醒目,成为巴塘机场至结古镇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我们从5月初就开始重建了,8月底就能竣工。”村支书扎格说,“地震虽然摧毁了我们美丽的村庄,但在党和政府关心下,‘新家园’的美丽图景一定会变成现实。”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震后第20天就启动的禅古村重建示范工程,是玉树恢复重建的先声。
3年之内,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地处偏远的雪域高原又好又快地重建新校园、新家园,使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超过灾前水平。
严酷的自然条件、严重的交通制约、严格的生态要求……面对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从中央有关部门到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提前部署,强化落实,和时间展开了赛跑。
如期基本建成——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年内要形成100亿元以上的实物投资量,农牧民住房要完成三年总建设任务的80%,城镇住房要完成三年总建设任务30%,力争年底前使大部分受灾群众住进永久性放心房。
已是初夏时节——今年的施工期只有2个多月!
时不我待,时不我予!记者在灾区现场看到,从废墟清理到住房规划设计,从援建营地建设到建材物资保障,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大会战已经打响!
曾经满目疮痍的结古镇西航路上,玉树灾后恢复重建保障燃油发电工程正紧锣密鼓地施工,建成后总发电量将达2.1万千瓦。来自西北电力设计院的项目副总经理刘伟,从西宁来到玉树坚守了一个半月,“第一台机组的工期是8月10日,我给自己立下军令状,工程不完工,决不离开玉树,决不下高原。”
没有彩球,没有标语。7月20日上午,伴随着第一锹土撒下,又一处农牧民住房工程在海拔4200多米、距离结古镇90多公里的哈秀乡开工:来自北京的援建者,将在这里用新型材料搭建起45套农牧民住房。
望着一个个打好的地基,村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人性在闪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7月19日14时30分许,玉树孤儿学校初一年级的板房教室里,30多个藏族孤儿在一位年轻女教师的带领下齐声朗诵。
“这些孩子很快将到外地去上学,我专门选了和送别有关的古诗和大家一起学习。”支教义工、宁德福安逸夫小学教师王金花说,“我们教孩子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带来快乐,带来一种心灵上的温暖,在他们的心里种下希望的火苗。”
建设新家园、新校园、新玉树,让受灾的兄弟姐妹过上新生活,是灾区群众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心愿。
盛夏时节,从板房学校到居民安置点,玉树处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
他们中间,更多的是一直在这里坚守的力量——玉树震后最大的居民集中安置点赛马场上,藏族群众坐满了一处医疗点窗口前的两排长椅。在这连续坚守40多天的“小杨大夫”就是不肯透露姓名:“我每天要看六七十个人,量血压、扎针、拔针、拿药,有时候到了晚上十一二点,必须打着手电筒开药方……”
爱心在传递,爱的力量也在传递。玉树孤儿学校校长尼玛仁增说:“我已经记不清接受多少爱心捐赠了,几乎每天都有人来献爱心。”
让人同样倍感温暖的,是至今仍绵延不绝的爱心——截至7月5日12时,全国共接收青海玉树地震救灾捐赠款物87.66亿元。
震后100天,我们在玉树采访,从一个个普通群众的身上,看到了一种顽强的力量——那是一个民族面对灾难时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
“布谷”“布谷”——
清晨,在布谷鸟清脆的啼鸣和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中,玉树大草原迎来了又一轮崭新的太阳,给人们带来温暖,带来希望……
(据新华社玉树7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