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白、傣、蒙古、布依、仡佬11个民族,总人口345万人,少数民族占56.7%。
在桥头堡建设中,文山对自身的定位是“打造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开放的新高地”。为什么定位为“新高地”?6月30日,文山州委书记李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举世闻名的‘老山精神’就诞生在文山这块英雄辈出的红土地上,而今处于‘滇桂走廊’之处的文山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9年,文山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3.1亿元,增长12.6%;完成财政总收入29.3亿元,增长7.9%;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13元,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2379元,增长17.4%。
对此,在桥头堡建设中,文山州委、州政府才提出了“打造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开放的新高地”这一口号。在这句口号后面,文山究竟具备了什么样的优势呢?
李培说,文山具有在云南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拥有日益凸显的通道优势、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不断优化的软环境、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李培曾说过一句话:“打造‘新高地’,如同社会发展一样,是文山人民寻求发展的目标,也许30年,也许50年,也许更长。”
因为社会在发展,文山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发展。
就目前来说,文山打造“新高地”的首要任务,是争当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先行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将努力改变建设“新高地”有“足”(基本具备大通道)缺“头”(具有对外交往枢纽作用的城市群)、有“轴”(轴线状基础设施)少“点”(组合式的中心城市)、有“边”(沿边开放地带)无“块”(区域经济板块)的局面,建设云南面向东线大通道上的新的增长极、云南连接两广和越南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云南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开发的重要基地、云南特色产业的集群板块、云南面向两广和越南对外开放的前沿平台,形成文山“新高地”的支撑体系。
具体来说,就是力争在“十二五”初步形成格局,到2020年建成以 “三地六站”为主体的完善的支撑体系。即:以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为主的综合交通高地,以文砚平城市群、天保、富宁港为支撑的经济区域高地,以生物资源开发、新型冶金化工、现代商贸物流、旅游休闲度假四大基地为主产业高地;把文山建成珠三角和环北部湾地区产业升级的“接替站”、农副产品的“供应站”、商品货物的“交换站”、工矿产品的“生产站”、人力资源开发的“品牌站”、旅游休闲的“观光站”,大力推进“新高地”建设的宏伟目标。
当前,文山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打造“新高地”提供制度活力。
“文山也在打造经济区——文(山)砚(山)平(远)经济区,现在正在建设基础设施。”李培说,以产业发展先行一步、超前思路推动发展的模式,把文山打造成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引擎。 (都市时报 记者张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