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30, 2010

文化大跨越如何实现?

  

文化大跨越如何实现?
文化名城建设要优先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苏仕日摄

  东莞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四个名城”,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从2011年起,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文化名城建设。而在今年7月,省委召开十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强省问题。随后,东莞确立了建设文化名城的发展战略,并形成了《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关于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政策》等重要文件。十年文化建设实现大跨越,在这让人憧憬的蓝图背后,东莞将如何努力?

  “四个名城”目标是什么?

  《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力争建成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等“四个名城”,通过文化形态、文化层次、文化服务、文化格局、文化动力和文化传承六大转变,最终实现由文化新城向文化名城跨越。那么,这“四个名城”都需要实现哪些具体目标?

  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加快市民艺术中心、工人文化宫、市博物馆新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览所等大型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范围,每年重点解决一批群众关注关心的文化建设问题,逐步让全体市民共享同等的公共文化服务等。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过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加强文化遗产抢救、打造爱国主义主题文化品牌和建设岭南人文特色文化景观等举措,打造一批体现东莞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力争东莞早日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

  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通过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等创意文化产业项目,培养战略性新型文化产业,并力争将东莞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建立若干个集技术研发、产品交易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文化企业成长助推器。建设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试验园区。

  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建立和完善新莞人作家、艺术家入户等激励配套机制,大力引进和培育文艺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建立一批国家级文艺创作生产基地,以及鼓励镇街与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合作,兴建特色的艺术园区等,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和文艺精品。

  城市之魂如何铸造?

  如何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铸造城市之魂,是东莞打造文化名城最根本的工作。刘志庚提出,要以主流价值和东莞城市精神为引领,坚持“以教启智”,满足不同层次、群体市民的需求,将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为重点,坚持“以文化人”,提高市民公共意识。

  《规划纲要》提出,通过培育东莞人文精神、提升现代城市文明、提高全民文化修养以及加强社科理论研究等方式提升公民文化素养。具体举措有:培育有创业本领、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新东莞人;在全社会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力争市文明镇村创建覆盖面达100%、文明窗口行业创建覆盖面达90%以上;力争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市总人口比例达12%以上。

  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文化建设必须依托制造业优势,推进文化与制造渗透融合,使文化产业成为东莞制造业的新蓝海。具体目标是,今后10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4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5%;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85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

  刘志庚表示,东莞特殊的人口结构,决定了在打造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必须体现东莞移民城市的特点。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人文关怀,培养文化认同意识,使新莞人在文化心理上融入东莞;要立足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新莞人开放,让新莞人崇尚学习、体面工作、尊严生活;要建立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新莞人素质提升体系,引导其成为城市和产业发展要求的管理者和工作者。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全覆盖,主城区建成“十分钟文化圈”,镇村建成“二十分钟文化圈”,公共文化服务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成为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

  “5年50亿”怎么花?

  刘志庚表示,落实东莞文化名城发展总体规划,将强化在财政扶持、税费减免、用地审批等多方面的政策保障。其中,重点实施“文化东莞工程”,设立专项资金。从2011年起,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文化名城建设,优先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先支持支柱性、先导性企业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刘志庚说,过去几年市委、市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加大投入,最近又将每年10亿元的“科技东莞”基金提高至20亿元。现在,市财政每年拿出10亿元用于文化建设,其目的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文化建设,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有钱不等于生活有质量,关键是整个生活水平要提高。”刘志庚说。

  在针对文化名城的若干政策中,镇街在文化建设中的财政投入也有明确要求。镇(街)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要随财政增收而逐步增加。综合来看,从明年起,每年市、镇的文化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需达1%以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将被纳入对镇街党委、政府的考核指标中。

  此外,还鼓励个体、企业和社会办文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和个人依法发起组建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参与的稳定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