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14, 2010

谁是“山寨录取通知书”的背后推手

  近期,云南省有部分考生家长投诉、反映接到了多份2010年普通高考录取通知书,无法区分真假。不少考生还不止收到一份,最多的接到56份。云南省教育厅为此专门发布通告,提醒考生家长正确分辨真假录取通知书。

  一人接到多份录取通知书并非只发生在云南一地,全国不少地方都有过,也不光是今年,几乎每年高考之后都见录取通知书满天飞,而且一年比一年多,对考生造成严重的干扰。

  高考录取通知书原本应该是高考学生翘首以待的,收到的时候,应该是欣喜和欣慰。但想来的没来,而从来没有听说过、也没有填过志愿的学校也莫名其妙地寄来了录取通知书,可想而知是怎样的哭笑不得。这些寄送录取通知书的学校,是怎么知道考生资料信息的?

  “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今各种各样称为“高校”的的学校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对于学校来说,如果没有生源,收入必然减少,甚至难以维持,于是学校就得想方设法挖生源。瞄准了一些掌握着考生信息的人,把考生信息当商品进行交易,由此各得其利。

  每个考生都得填写个人相关信息,这是个人的一种隐私,有关部门有保密的义务。“山寨录取通知书”的出现,难免有考生上当受骗,上了“假”船。之所以上当受骗,是因为根本没有想到,个人的资料信息会散落到不该到达的地方。

  “山寨录取通知书”投得那么准,是谁在做背后的推手?那些掌握考生信息的人难以推卸责任。从内部入手,这些资料经过哪些人的手、由哪些人保管,一查一个准。《刑法》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以他人高考信息进行谋利,不算泄密、也是一种腐败,这种行为不制止,教育环境难以纯净,考生的权益难以得到维护,因而,不应只是提醒考生自我保护、自我辨别的问题,更应挖掉内部的毒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