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伊斯兰堡8月3日电(记者田宝剑)7月28日,中国一家公司承建的巴基斯坦开伯尔-普什图省都伯瓦水电站项目部遭受特大洪水袭击,265名中方工程人员被大水围困,另有3人失踪。中国驻巴大使馆、巴政府和军队等迅速展开营救。经过5天连续奋战,全部受困人员安全转移。
在此时刻,巴基斯坦正经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上百万人受灾。而巴政府和军方克服困难,抽调军队、直升机、轮船等有限救灾设备,投入到营救中国工人的行动中,体现了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人民兄弟般的情谊。
洪水无情
“28号晚饭刚过,我们就看见洪水漫过院子,情况危急,大家翻过后墙就往山上跑,”来自山东的22岁小伙高文庆说。都伯瓦水电站坝区营地位于印度河谷边上的一处平地,迅速上涨的洪水涌向大门口,工人们只能翻墙向山上高处跑。
没过几分钟,更猛烈的洪水咆哮而来。坝区里两个装有100吨水泥的水泥罐被卷走,搅拌机、装载机、汽车、集装箱……项目厂区所有设备、房屋全部被淹没在洪水中。
营地和下游工地上的中方工程人员共有188人。下游工地上的工人在得到营地人员通知后,也迅速往山上转移。当时大雨瓢泼,到处漆黑一片,往山上去的羊肠小道泥泞不堪。项目经理潘美峰让大家一个挨一个,两人用一个手电筒,互相帮扶,一起上山。队伍里有一些年近六旬的技术人员和多名妇女,潘美峰组织他们走在队伍前面,让年轻人殿后。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攀爬,他们终于看见半山腰一户人家。主人家得知这些人是山下水电站工作的中国人时,赶紧把他们让进屋,生起炉火给大家取暖。
29日早晨,山另一面的项目厂区被急速而来的洪水夹杂着泥石流袭击,瞬间主营地被淹没。这一营区共有80名中国人。大家一路狂奔,跑到1公里外的小镇上。有3名中方人员在抢救财产时被汹涌的洪水冲走,目前下落不明。
“中国兄弟”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公司负责人紧急向中国驻巴大使馆求助。使馆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同巴国家危机处理中心和水电站业主水电发展署取得联系,启动中巴安全联络机制。29日中午,中国驻巴大使刘健紧急约见巴总统秘书长法鲁基,通报中方人员受灾情况。法鲁基当即打电话给灾区所在地军警负责人,指示迅速采取行动救援“中国兄弟”,同时要求军方派直升机飞往现场附近待命。
党中央和国务院获悉此事后,立即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中国驻巴使馆全力展开营救工作。30日,刘健大使向巴总统扎尔达里就救援工作和中方人员面临的困境做了介绍,要求巴方加大救援力度。“扎尔达里总统听后心情十分沉重,二话没说,当即指示在场的巴方官员,要使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尽全力营救中方人员,”刘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中国驻巴使馆同时与工程项目部保持热线联系,派人携带食品和药品等物资前往救援。但由于洪水冲断通往灾区的道路和桥梁,救援人员难以及时抵达现场。
由于受灾工程人员撤离时情况危急,大部分人什么都没带。在山上滞留期间,他们缺衣少粮,加上天气持续恶化,通讯不畅,施救困难。在这危难时刻,当地百姓向中国工人提供了无私帮助。尽管粮食不多,但老百姓们倾其所有来招待中国客人。工地上的厨师商思和说:“我们把他们的粮食都吃光了。平时我对中巴友谊体会不深,可到了关键时刻,的确是患难见真情。”
据中国驻巴使馆人员介绍,灾害发生当天,由于天气条件恶劣,直升机无法向受困人员空投物资,巴基斯坦警察就人挑肩扛,在山路上攀爬10多个小时,为中方人员送去食品等物资。平时负责保护中国工人的巴边防军在洪水暴发后无一人逃离,一直跟着中方人员。“天下着大雨,他们手提着鞋子,肩扛着很重的机枪,和我们一起在泥里爬,”高文庆说。
“在这次救援行动中,巴基斯坦上至总统、部长,下至平民百姓,都一再表示中国兄弟的困难就是他们的困难。天灾无情人有情。巴政府和人民的救援行动充分体现了中巴特殊友好,体现了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人民兄弟般的情谊,”刘大使说。
在全力营救中国工人的同时,巴基斯坦正经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据不完全统计,连日来的暴雨和山洪导致巴全国至少1400人死亡,上百万人无家可归。
由于受灾面积广、受灾民众多,直升机、轮船等救灾设备十分紧缺。就是在如此紧急的时刻,巴政府和军方克服困难,给予中方优先照顾,抽调非常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营救中国工人的行动中。
成功转移
7月31日,天气好转,巴军方调用两架MI-17运输直升机和一架贝尔412直升机前往灾区,将近百名中国受困人员转移到曼塞赫拉军营。刘健大使和多名使馆工作人员当天也驱车赶到那里,迎接中方人员。
“在曼塞赫拉,看见使馆的工作人员和国内赶来的公司领导,大家都哭了起来。终于见到亲人了!”商思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动容。当天晚上,被营救出来的中国工人乘坐面包车抵达巴首都伊斯兰堡。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介绍,截至2日下午,在巴西北部受困的中方工程技术人员已全部被转移至安全地点。
据中国公司方面介绍,由于设备全部被冲走,施工已完全停止,被解救的中国工人在伊斯兰堡休整几天后将回国,等以后条件成熟再返回巴基斯坦工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