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 2010

两月前曾发生丙烯泄漏 上千群众疏散

  而蒋山尊在出事当天,竟然没有携带图纸,在现场只是凭印象放置禁止标识。

  爆炸前数分钟,董来荣先是发现了一条直径15厘米左右的管道,就让方强锋挖掉表面土层以看究竟。但方强锋的挖掘机却直接捅漏了这条管道,白色气体开始喷涌。董慌了神,让方立即撤离,自己则跑向不足1公里远的南京金陵塑胶化工有限公司报告。

  董的报告,使金陵塑胶公司及时关闭了丙烯管道数道阀门,阻止了更大爆炸,甚至连锁爆炸的发生。

  当晚约8时,丙烯余气终于燃尽,爆炸事件尘埃落定。邵殿军、董来荣、方强锋和蒋山尊四人,在大火燃烧过程中就被南京警方控制。

  致命的管道

  视危险的化工管道之上的拆迁为儿戏,有关部门在监管方面难辞其咎。

  实际上,在化工区域上演如此荒唐的拆迁,在该区域已不是第一次。早在两个月前的5月27日,与此次事发地点仅距几百米的另一处工地,亦曾挖断丙烯管道。当地多位化工人士认为,该管道与本次爆炸所涉管道为同一条管道。

  据当地媒体报道,两个月前的那一天,同为上午10时左右,丙烯泄漏发生,大批警察和政府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疏散了附近数千民众。

  与本次爆炸事故惟一不同的是,那次的外泄丙烯未遇明火,最终没有酿成惊天一爆。但当时有居民发帖称,“这个地段早晚要出事”。不幸一语成谶。

  爆炸事故中的主角丙烯管道,起于金陵石化烷基苯厂,经南京塑料四厂地下后,通向不足一公里远的金陵塑胶公司。本刊记者实地调查后发现,该管道长度约六七公里。

  金陵石化是央企中石化在华东的重点制油企业之一。烷基苯厂和金陵塑胶公司原本均为金陵石化旗下工厂,约在30年前,金陵石化斥资修建了本条管道,由烷基苯厂向金陵塑胶公司供应原材料丙烯。

  2004年,金陵塑胶公司改制,金陵石化将其售予南京当地民营石油企业江苏金浦集团。在苏商中广有影响的金浦集团掌门人郭金东入主金陵塑胶后,并未改变该公司主营主务,公司仍以生产聚丙烯、聚氨酯铺装材料和塑料加工产品为主。

  其中,聚丙烯生产能力上升至20万吨/年,成国内间歇法聚丙烯最大的生产商之一。而上述产品均以丙烯为原材料,那条趋于老化的丙烯管道,仍为滚滚财富来源。

  本刊记者实地踏访发现,管道的终点即地处合班村的金陵塑胶公司;经过近十年的商品房大开发,这里早已成为居民区中的孤岛。而六七公里的管道之上以及两侧,也遍布居民区。在靠近起点的一段,亦有郊区村民的集体用房。

  南京市政府和栖霞区政府部门,并非没意识到这是一条危险的管道。但要拆掉这条管道,就必须将金陵塑胶公司搬迁。按照南京市最初的计划,是在2011年10月前完成对该厂的搬迁;但不幸的是,事故却没有等待这个时间表。

  化工进退

  江苏是中国化工大省,南京也是典型的化工大市。除金陵石化、扬子石化系列大型化工企业外,2006年时,本地尚有500余家化工企业。

  由于历史原因,南京的化工企业多数建在城市周边。而最为集中的区域,即本次事发的栖霞区,金陵石化旗下众企业分布达数十平方公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该区域原本为南京远郊区,因此被划为化工发展区,上百家化工企业先后在此奠基。

  1998年之后,随着中国住房商品化改革的推进,使中国各大城市面积在过去12年间吹气球般膨胀,居民区很快包围了昔日的化工区。

  如今,金陵石化区域一半左右地区仍以化工企业为主;但靠近城区的这一半,则在最近十年间基本已被新建商品房包围。在这其中,金陵塑胶公司几乎是这一区域最靠近城区的企业,对周边居民的安全威胁自不待言。

  随着遍布城乡的化工厂对生态环境影响越来越严重,2006年,江苏省成立专门机构,决定对全省1.2万多家化工企业进行削减;之后三年里,4000多家小型企业被关闭。

  南京市政府在执行方面,亦具雄心,决定三年之内将575家化工企业中的136家关闭,并且主城区内化工企业将全部迁出。

  截止到2009年10月,三年时限已到,上述目标也基本实现:先后共有七批数十家主城区化工企业,或搬至长江以北的化学工业园,或被强令关闭。

  但因金陵石化隶属大型央企中石化等原因,金陵石化区域的多数化工企业,未被搬迁。由此,该区域中居民与化工厂共处的迈皋桥、燕子矾等地区,成为这场搬迁运动的“死角”。

  本刊记者获悉,在三年化工治理之后,南京市政府已经决定对金陵石化区域重新规划。

  一位内部人员称,根据正在制定的新规划,金陵石化区域的大部分地区,将成为具有商业和居住功能的新城;除金陵石化一家化工企业外,其余60多家化工企业都将搬迁。这些计划搬迁的企业中,就有涉事的金陵塑胶公司。

  在7月29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南京市政府也提出“亡羊补牢”之策,重申搬离主城区化工企业之决心。

  搬迁尚有相当时间,南京市政府认为当下最紧急之事是全面勘清数百公里的城市地下化工管道,查除隐患,杜绝类似事件。因为本次事件还曝出,当年修建管道的图纸与今日管道实际位置并不相同;如不重新勘实,类似拆迁仍有导致悲剧重演之可能。

  化工企业发生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危险性很高,让化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离城市和居民较远的区域,已是世界各国防范化工事故的共识。

  2010年初,江苏省政府再次出台文件,要求在2012年以前,各城市积极引导分散的化工生产企业入园进区,凡建在主城区、居民集中区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企业,一律搬迁,不能搬迁的将依法予以关闭。

  一个事实是,中国多数城市的化工企业搬迁工作才刚刚起步,甚至,有些城市还正在或打算在城区新建化工企业,以及新上化工项目。如何确保这些靠近主城区的化工厂周边居民的安全,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

  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应对化工危险方面的经验,不无可借鉴之处。各化工项目,都应将所存储、生产以及运输的危险化学品,在安全监管部门详细备案。同时,各化工厂也应保持对利益相关社区和群体的信息公开,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并且制定“最坏状况”(the worst scenario)预案,以通过透明运作的方式,把潜在风险降至最低。一个公认的国际准则,就是越是让公众意识到危险,就越安全;在化工方面,或许尤其需要如此。

  本刊实习生李婧姝对此文亦有贡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