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陈家顺“卧底”的第4个年头。
只是在最近,随着谍战剧的红火,陈家顺“卧底局长”的称号才突然蹿红网络。
用百度搜索“卧底局长”,目前能搜到3310000条跟他相关的信息。
4年来,这位来自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副局长,以平均每年一次的频率,“潜伏”于义乌的各类企业。
“我这个卧底,是被逼出来的。”面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走红,陈家顺无奈地表示。
被逼卧底
2007年3月,接受沾益县政府的派遣,时任沾益县劳动社会保障局就业中心副主任的陈家顺来到义乌,在义乌人才市场三楼正式安家。
在这之前,陈家顺已经从事多年的劳务派遣工作——负责组织沾益县的老乡们外出务工。最频繁的一段时间,“半年带了7批人南下广东。”
但效果并不好,“70%的人当年就回了老家。”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这一次,陈家顺把目光瞄准了在他看来需求量大、用工环境也不错的义乌。
陈家顺开始联系义乌用工大户,把老乡们一个一个安排进去。可没多久就有老乡就向他反映:工厂给出的待遇并不像入厂时那样,说是保底1500元,每天工作不超过10个小时。结果是夫妻俩一个月还没挣到1200元,工作时间要12个小时。管理层更是经常对他们呵斥,“不喜欢干就走人”,每月休息也仅有1天,这些让他们很难接受。
面对老乡们“企业用工待遇环境你是否真的了解,不会联合骗我们”的质问,没有亲身打过工的陈家顺一时不知怎么回答。
质疑声越来越多,压力日益沉重的陈家顺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亲自到企业体验一番。
假扮猪倌
陈家顺的“卧底”生涯并不顺利。
2007年9月,经过应聘,他成功“潜伏”到当地一家饰品龙头企业。在前期的了解中,这家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工资福利都让他觉得满意。但卧底之后,很快他发现一个问题:管理太过苛刻。
两个月后,陈家顺又进入另外一家饰品公司担任仓库保管员。这家公司老总对员工的热情和关照让他至今印象深刻,“包吃住,老总还经常找员工谈心,问有没有问题或困难,员工生病主动去看,付医药费,工资更是月月结清。”但可惜的是,陈家顺刚介绍进去22个老乡,这家企业没有度过金融危机,在2009年倒闭。“即使倒闭,也没有亏欠工人一分钱。”
两次失败卧底的经历,却为陈家顺的工作开了一扇窗。
2008年9月之后,因为云南农忙季节的结束,来义乌打工的大龄农民工多了起来,正是因为大龄,这些人找工作变得困难。
陈家顺觉得他们最擅长的还是做农活。义乌种植业不发达,养殖业成为陈家顺的选择。他在义乌人力资源市场上,看到当地最大的养殖企业正在招人,就故意摘掉400度的近视眼镜,眯着眼上去应聘,“你让我做一段时间看看,不行的话不要工资。”
事后养殖场负责人朱文文坦言,“当时觉得这个打工者有点意思,居然先做事情再谈工资,想看看他到底能做成什么样。”
为了消除老板对他的怀疑,“卧底”的日子,陈家顺异常勤快。每天6点起来添完第一次饲料后,他要花费3-4个小时清理猪粪。之后在别人吹牛打牌时,他则观察饲料多少。
十几天的工作,陈家顺摸清了养殖场的底细,工资1700元左右、每天工作最多6小时、相对自由,这几点让他决定安置大龄求职者进来。
“陈局,你的身份我知道了,太佩服了。”后来,朱文文得知他的真实身份,两人也成为了好朋友。
在陈家顺的“卧底生涯”中,最为“成功”的一次无疑是在一家技术学校卧底当老师,当他决定离开时,校方为了挽留甚至表示可以给他一个教导主任的职位。
“间谍机构”
4年来,陈家顺共当了5次“间谍”。但“卧底”并不是陈家顺的个人行为,工作站另外两个工作人员也都有“卧底”的经验。
黄江义是工作站的党支部书记,2010年8月,为了将沾益职业技术学校一批毕业生介绍到义乌务工,他到苏溪一家无缝内衣厂卧底了三个月。到工厂,他第一个要求就是干最重的活——打包,以此来确定学生们能否适应。
黄江义的个子不高,一个三四十公斤重的包压在他身上几乎只能看到一只脚,他也因此被工友叫做“矮脚猫”。这个“矮脚猫”最终还是适应了下来,还打破了车间主任老乡观念强的弊病(轻松活给老乡干,重活给其他人干,极易引起矛盾),让40多个沾益籍的技校毕业生可以安心工作。
站里唯一一位女性叫李凤仙,也有两次“潜伏”的经历,一次是一家彩绘厂,一次是一家农民工子弟学校。“不知道彩绘厂用的什么油漆,非常难闻,还很刺鼻,做了两三个小时后,我眼睛就吃不消,眼泪掉个不停。工作一周左右,我才慢慢适应下来。”李凤仙说,但通过体验,终于可以有针对地安排家乡来的女同胞了。
几年下来,他们用各种方式“考察”了义乌180多家中型以上企业。
从2007年至今,这一工作站成功带出沾益县6000多个务工人员。因为条件艰苦,工作站原则上每年换一次人,2009年,陈家顺索性把自己的妻子也接到了义乌工作。
在义乌劳动局的外墙上,挂满了各地政府劳动部门驻义乌站的牌子,“最多的时候有16块,现在还剩下7块。”陈家顺说。
见习记者 董齐
陈家顺,云南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2007年3月开始担任曲靖市驻义乌工作站主任、沾益县驻义乌工作站站长。从2007年9月至今,陈家顺5次以普通工人身份到企业“卧底”,为在义乌打工的老乡们实地考察用工环境。
→
对话
记者:为何要在义乌设立工作站?
陈家顺:2004年开始,我们云南开始开展劳务输出工作。我们输出的人很多,可稳定性极差,流失很大,几乎70%-80%的人不久后就会重新返乡。骂我们“骗子”的声音更是一片。当时主要的依靠中介联系,工人到就业地才发现,并没有中介说得那么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在劳务输出的集中地义乌设立工作站。2007年3月,我就被派过来了,主要任务是实地考察,推荐用工企业,安置就业岗位,还有跟踪服务和维权。
记者:抛弃副局长身份去“卧底”,想没想过有失身份?
陈家顺:现实逼着我去做,这倒不是身份不身份的问题。普工、仓管、养猪、搬运,我都做过,只有自己全面了解了,才可以拍着胸脯和农民讲。
记者:成为网络红人,意外吗?
陈家顺:真的从来没有想过,我更希望大家去关注外出务工的群体,他们才值得关注。你想想,很多人千里迢迢出来打工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一些人为了打工甚至把家中的牲口都卖掉了。不希望因为一次受骗就让他们失去外出打工的信心,这样损失的不仅仅是农民工的时间和金钱,更是对政府的信任。
记者:长期在外面工作,家人没有意见吗?
陈家顺:当然有意见啊,对于上高二的女儿,我是有点愧疚的,她现在住在亲戚那里,有时生病了,我们都不能照顾她。
记者:用工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你有没有感到浙江企业的变化?
陈家顺:很多企业都发生了转变,举个特别明显的例子,一家在义乌苏溪镇的五金工具厂,2008年工资1200元左右,不包吃,住宿条件脏乱差,一层才一个厕所,几乎10个人住一间,夫妻房就是用木板做的隔间,现在这家企业厂房全部翻新,工资升到2000元,饭贴120元,宿舍4人一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夫妻房也变为单间。企业还经常组织文艺活动或运动比赛。
现在,大部分企业对于工人的管理也由“暴力式”转变为“人性式”。当初工人就是挣钱机器,不干活就走人,没人挽留,走时连工资都拿不到。现在企业走一个人也要通过车间主任、经理、老总等多层劝阻,关心询问是否有难处,帮忙解决疏通,即使真的留不下,也会按程序结清工资离职。
我们云南籍务工人员返乡率从当初的70%多,猛降为不到3%。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出来打工,这几年,我们站安排的务工人员就有近万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