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2015年粮食产能要达350亿公斤
比2009年增加59亿公斤
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1亿亩次,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0%以上
8月24日至25日,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作会议在邯郸举行,会议提出:到2015年,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达到350亿公斤,比2009年增加59亿公斤。副省长张和出席会议并讲话。
张和指出,要正确处理核心区建设和调整农业结构的关系、正确处理核心区建设和促进财政增长的关系、正确处理核心区建设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正确处理核心区建设和项目建设用地的关系,打造4000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粮田,确保2015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达到350亿公斤。
张和强调,要突出抓好水利建设,突出抓好耕地质量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到2015年,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1亿亩次,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0%以上。要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到2015年,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河北日报 记者赵红梅)
15年后,“张杂谷”将推广1亿亩
昨日,由河北省科技厅和张家口市政府共同组织的河北省杂交谷子现场观摩会在赤城县成功举行,旨在加大宣传推介杂交谷子这一重大科技成果,推进谷子产业的发展。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奠基人之一董玉琛、著名有机化学与农药化学家李正名、著名小麦育种专家程顺和应邀出席,3人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杂交谷子现场观摩会上,与会人员参观了赤城县田家窑乡郭庄子村千亩杂交谷子旱作示范区、样田乡柳林屯千亩杂交谷子高产示范区。田家窑乡郭庄子村张杂谷种植户老郭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家主要种玉米,但赶上天旱,基本上会绝收;就算天不旱,正常收成一亩地最多也就能赚300元。现在有了“张杂谷”,特别抗旱、省工、省事,亩产基本上在500公斤以上,收入比过去种玉米每亩提高了近千元。
记者从现场观摩会上了解到,杂交谷子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目前,杂交谷子已在河北、山西、河南等省份推广种植400多万亩,并且在云南、广西等南方城市的试验田也取得了很大成功,最高亩产达到了810公斤,目前已经累计增产粮食2亿公斤,增收5.2亿元。
此外,张家口市农科院表示,2008年,杂交谷子就在埃塞俄比亚试种成功,产量是当地主栽粮食作物苔麸的2-3倍,受到当地政府部门和农民的极大欢迎。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9年6月专程考察了我国的杂交谷子,决定在全球推广,并希望中国成立“国际杂交谷子培训中心”。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把塞内加尔、贝宁等10个非洲国家作为推广杂交谷子的试点,将来在非洲大面积推广杂交谷子,这是中国政府对非洲人民的又一项重大科技支持。“张杂谷”主研者赵志海在现场观摩会上表示,袁隆平先生用杂交种提高了水地大米的产量,解决了现代人的吃饭问题,现在我们用杂交种提高了旱地小米的产量,将解决未来的吃饭问题,这是继杂交水稻后又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填补了世界空白。
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推广杂交谷子,张家口市今年将专门拿出300万元配套资金和100万元科研经费,用于推广种植杂交谷子80万亩。争取利用10-15年时间,将杂交谷子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发展到1亿亩,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燕赵都市报 通讯员任全军、杨为廷 记者张岩)
让小作物成就大产业
“今年‘张杂谷’最高亩产有望达到900公斤。”8月26日,在赤城县样田乡一块谷田中,手捧还有十几天就要成熟的硕大谷穗,“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的话让参加杂交谷子现场观摩会的专家既惊叹又信服。经粗略测算,在一水未浇的情况下,这里将诞生亩产900公斤的新奇迹。
“高产优质、抗旱性极强,‘张杂谷’的这一特性将成为我国应对可能到来的粮食危机的有力措施。”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河在小谷地里看到了大希望。
多种1亿亩,增产200亿公斤
“种了半辈子的谷子,哪儿见过这么争气的品种?以前一亩地最多产200公斤,现在不费力气,亩产500公斤以上十拿九稳。”赤城县田家窑镇杂谷旱作示范区里,农民李生和揪下条谷穗给记者看。
随着我省“张杂谷”推广工作的不断加速,今年国内“张杂谷”种植面积已达到200万亩。具备世界级品质的“张杂谷”还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高度重视。
“我国粮食已经连续7年丰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粮食问题上我们已经高枕无忧。”作为国家小麦专家,程顺河院士对于粮食安全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我国农业发展目前仍存在两个突出的瓶颈:粮食增产压力和水资源紧缺。”程顺河认为,受全球变暖影响,气候异常使农作物生长受到很大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连续4年出现7月至8月降水减少情况,对降水依赖度较高的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在许多地区减产严重。
“‘张杂谷’的大面积推广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赵治海表示,我国1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中的旱地种植面积占55%,如果能恢复1亿亩旱地种植杂交谷子,就可以为国家增产粮食400亿斤,占我国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的40%。
“进一步推广‘张杂谷’不仅意味着收获更多粮食,同时也是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匮乏问题的良策。”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正名指出,在年降水400毫米地区种植杂交谷子不仅产量比其他作物产量翻一番,还可以节省近一半的水。种植杂交谷子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同样意义重大。
赵治海算了一笔账:推广1亿亩“张杂谷”,较其他旱地作物每年可节水100亿立方米,相当于2.2个北京密云水库、148个十三陵水库或330个昆明湖的蓄水量。
“五谷之首”期待正名
“是时候为谷子摘掉小作物帽子了,要让小作物成就大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玉琛认为,曾被冠以“五谷之首”、哺育过中华民族的谷子之所以到今天被称作“小作物”、“杂粮”,与其长期以来在产量上无法实现突破、效益差有直接关系,而一水不浇保千斤的“张杂谷”将打破人们对于谷子是低产作物的既有认识。
“种植‘张杂谷’的产量与玉米持平,效益却能和棉花媲美。”赵治海介绍,种植“张杂谷”一亩能收入1500元,效益显著。
“许多农民不愿意种谷子,也和谷子需要消耗大量时间体力进行间苗除草有关。”李正名院士是我国农药创制专家,他表示,具备抗除草剂基因的张杂谷品系可以安全使用除草剂,可极大降低田间耕作成本。
“虽然‘张杂谷’已经在较大面积内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距离全国大面积推广‘张杂谷’,争取亿亩种植面积目标仍要再迈几道坎。”有专家指出,“张杂谷”推广亟待政策扶持,同时还需提高其品种适应性,并赢得市场认可。“农民种植谷子积极性不高,和谷子未被列入国家粮食收购名单,无法获得国家粮食补贴有直接关系。”程顺河院士认为,国家应尽快将谷子和小麦、玉米等同样列入国家粮食收购名单,给予谷子和大作物同样的待遇。
“谷子有较强的地域依赖性,‘张杂谷’的适应性目前仍无法和杂交玉米相比。”谷子育种专家胡洪凯认为,“张杂谷”还应进一步将品系丰富,使之可以适应不同纬度、不同土壤下的旱地种植环境,实现稳定高产。
而据与会的深圳华大基因公司基因工程专家张耕耘表示,目前该公司与张家口农科院已着手开展杂交谷子F1和亲本测序及优势基因精确定位工作,目前对“张杂谷”雄性不育基因等关键基因已实现精确定位,这将为进一步做好适应性品种开发奠定基础。“‘张杂谷’很快将进入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时代。”张耕耘对此充满信心。
“小米在很多百姓餐桌上只作为熬粥用粮,产量如此之大的‘张杂谷’能否赢得足够的市场?”针对这一问题,李正名院士指出,谷子应在深加工和提高附加值上做文章。“不能仅仅是大包装换小包装,而应拓展谷子的应用市场渠道,比如台湾最近就将小米作为材料用于婴儿奶粉和辅食制造,市场反应良好。”(河北日报 记者 郭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