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再平衡是首要任务
专访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
全球经济可以预期的放缓,对中国是重大挑战,但更可能是一次重新平衡的良机
文/《财经国家周刊》实习记者 刘明霞
“二 次探底”的阴霾在全球经济的上空并未散去。
9月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研究报告说,希腊、意大利、日本和葡萄牙等经济体的政府债务正在接近于无法维持下去的水平,只有大幅削减预算赤字才能避免情况继续恶化。该报告同时指出,美国和西班牙也面临着同样的危机。
这并不是全部。美国经济还在疲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余震未平,日本经济徘徊反复……随着前期各国大剂量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逐步减弱,全球几大经济引擎都在迎来新的“艰难时世”。
“低迷的经济复苏总是容易引发反复,或者双底衰退。他们缺乏抵御冲击的内在弹性。”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时说。
在罗奇看来,全球最大的数个经济体复苏速度将逐渐放缓,这对于以出口为主导的中国经济可能是重大的挑战,更可能是一次良机:中国可以在放缓的经济中实现新的平衡,避免险恶的通胀;可以通过集中提供资金与社会安全网络、提高农村收入和创造大量服务业职位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消费开支;可以重新平衡经济结构,逐渐摆脱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并从内部私人消费领域获得更大的支持。
“如果中国能够做到这些,在经济不稳中坚持下来,那么她将以令人瞩目的边际效应在日本后泡沫经济时代中继续表现突出。”罗奇说。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
《财经国家周刊》:美国经济第二季度GDP增速从2.4%下修至1.6%,美国商务部和IMF同时认为,经济复苏势头减弱,高失业率成为显著特征。你如何预判美国经济接下来的发展走向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斯蒂芬•罗奇:美国正处在后危机和后泡沫时代的初期阶段。占美国GDP70%的消费支出的疲软,很可能是这次衰退的主要成因。
为消化12年积累的过度负债,美国家庭需要重新建立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并降低借贷杠杆比率。如果不这样做,许多美国家庭将面临严重的偿付能力问题。因此,在未来的3~5年,美国实际消费的增长趋势可能会放缓至1.5%到2%。而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消费保持了12年之久的4%增长率。
美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消费者,没有其他经济体有可能填补美国消费缺口给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带来的空白。因此,我认为世界GDP的平均增速在未来3~5年将只有3%至3.5%,这远远低于次贷危机发生前的四年半时间内所创下的近5%的增速。
《财经国家周刊》:罗奇先生在上个月表示,尽管有迹象表明全球最大的数个经济体已经暂时逃离了双底衰退,但它们的复苏速度将逐渐放缓。你做出这一判断的根据何在?
斯蒂芬•罗奇:低迷的经济复苏总是容易引发反复,或者双底衰退。他们缺乏抵御冲击的内在弹性。与此相反,更多经典的强有力的V型复苏拥有使经济抵御突如其来冲击力的强大缓冲能力。
目前的复苏更接近于前者。2009年下半年经济的强劲回升,主要得益于临时因素,特别是美国库存周期的反弹、中国以基础设施为主导的强劲刺激。随着这些措施的影响减弱,加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压力以及日本经济近乎停滞,使得全球经济只能继续疲弱。
《财经国家周刊》:也有观点认为日本经济已经走在复苏的路上,你提出的日本经济近乎停滞的根据是什么?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压力究竟有多大,是被媒体夸大了还是仅仅是冰山一角?这一债务危机未来将向何处去?
斯蒂芬•罗奇:日本是一个出口主导型的国家,同时人口增长又为负数,这就难以推动国内个人消费。在疲软的全球经济复苏中,所有出口主导型的国家(包括中国)都将面临相当大的压力。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一场切肤之痛,尤其是其要求在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之间建立一个非常广范围的财政合并,并且又关联到诸如德国和法国这样的欧洲核心经济体。对欧洲这样的地区来说,虚弱的银行体系将造成尤为突出的经济问题,在欧洲,以银行为中心的信用仲裁体系将继续提供超过80%以上的信誉资金。各国债务危机的余震将使欧洲的经济增长在未来几年中继续蹒跚前行。
中国再平衡良机
《财经国家周刊》:经济危机的余波将导致全球增长放缓,这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斯蒂芬•罗奇:对于以出口为主导的中国经济,外部需求增长缺口可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尤其是它可能将持续数年。这使得中国重新平衡其经济结构更加重要,要逐渐摆脱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并从内部私人消费领域获得更大的支持。如果中国未能实施这样的重新平衡,它的增长将会再次受到低迷的外部环境制约。
《财经国家周刊》:你曾表示,新兴市场因其自身经济结构亟待调整,还不足以拉动全球经济。
斯蒂芬•罗奇:新兴市场经济体仍然过于依赖出口而不是国内私人消费。特别是在以出口为主导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泛区域GDP中的出口份额从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35%增长到2008~2009年大危机时期的45%。
中国也遵循类似的增长模式,在全球贸易因2008年底金融危机而崩溃时,中国经济增长便显得十分脆弱。在短短7个月,中国的出口从繁荣走向萧条:从2008年7月的26%的年增长转变为2009年2月的-27%收缩。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季度环比衡量在2008年底接近停滞,同时中国政府公布了在以出口为主导的广东省有超过20万农民工失业。
既缺乏内部私人消费有力支持,出口这一最具活力的部门又受到冲击,中国别无选择地只能在2008年底实施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方案。
这个经济刺激方案成功推动了中国GDP的大力反弹,同时,这一以投资为主导的反弹在2009年底将投资占GDP比重推高至创纪录的47%。但是,这是一个以任何标准来看都不可持续的水平。中国是否以及如何从这种投资主导的发展模式中退出,是中国观察家们今后多年要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经济今年上半年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但是近期有减速的迹象。你如何评价这种经济增长的放缓?
斯蒂芬•罗奇:我预计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在今年年底放缓至8%左右。虽然这与2010年初将近12%的速度相比已经大幅度下降,但这个数据仍然会使中国继续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
导致这一增长减缓有三个因素:4月中旬为了打击投机性购房活动,政府房价调控使得民用住房建设活动放缓;中国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达到峰值;美国企业存货周期调整结束。这些情形应受到中国主要决策者关注。
但是,如果中国要继续按2010年一季度的速度急速增长下去,那么带有高通胀的失衡将会真的发生。相比之下,今天的中国更可能是一个重新平衡的中国,有着更好的机会去避免险恶的通货膨胀。
《财经国家周刊》:对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转型,你有什么看法?
斯蒂芬•罗奇:对中国经济而言,再平衡应该成为首要任务。中国的长期战略必须把重点放在对其目前不平衡的经济结构的重新调整上。具体而言,要从以出口和投资为主导的增长模式,转化到一个更依赖于内部私人消费的模式上。
这种转变将不会在短期内完成。同时,一个比较弱的外部环境很可能把中国引向一个出口放缓的经济增长轨道上,并且导致整体GDP增长周期性减缓。
不过,不同于2008年底和2009年初出口的冲击,我并不认为外部需求的减弱会再次导致中国整体经济出现在大危机时期那样的衰退。因此,我认为实际GDP增长的下行风险限制在7%~8%,这并没有疲弱到需要另一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
中国可以通过集中提供资金与社会安全网络、提高农村收入和创造大量服务业职位等措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消费开支。如果中国能够做到这些,在经济不稳中坚持下来,那么她将以令人瞩目的边际效应在日本后泡沫经济时代中继续表现突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