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首大风歌,道尽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的辉煌“一生”。3月9日,发现号完成了“绝唱”之旅,成功返回地球。服役27年的航天“功臣”由此退役,与航天永别,它将进入博物馆作为历史的见证供人瞻仰。
链接
奋进号、亚特兰蒂斯号
准备谢幕
NASA定于4月19日和6月28日分别发射奋进号和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这两次发射后,美国所有航天飞机将全部退役,届时俄罗斯太空飞船将成为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的唯一工具。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博尔登将在4月12日宣布上述两个航天器的最终归宿,这距离美国最老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次发射已经时隔整整30年。
NASA原本打算在3月9日晚将奋进号转移至发射台上,但由于天气原因而不得不推迟。这次任务的指令长将由宇航员马克·凯利担任,他是今年1月遭枪击的美国女议员吉福兹的丈夫。
大风起兮
云飞扬
大风起兮云飞扬,分阵营兮搞对抗,美苏霸兮各争强,发现号兮成强梁。
大风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就是“冷战”的产物,二战之后,世界分裂为东西方阵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各个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在太空探索领域美苏的竞争更是呈白热化。从加加林进入太空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两个超级大国谁也不肯落在后面。
由于苏联拥有比美国更强大的核攻击力量和导弹破防能力,美国害怕“核平衡”的形势被打破,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统来维持其核优势。1985年1月4日,美国政府立项开发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这就是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
云飞扬
航天飞机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出现的。
“航天飞机”是一类由火箭发射到地球轨道上,重入大气层之后转入自然滑翔状态,像滑翔机一样着陆的飞行器。“滑翔着陆,重复使用”是它的宣传词。“航天飞机”的概念开始提出于1954年,开始实施的时间远早于“阿波罗计划”。上世纪70年代,美国正式开始航天飞机的研制。1981年4月12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飞行,正式拉开了美国的“航天飞机时代”。
1984年8月30日,发现号首次飞行。在发现号之前,美国制造了企业号、哥伦比亚号和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现号航天飞机是第4架。
威加海内兮
归故乡
二十七载兮飞行忙,三十九遭兮探洪荒,两度“救火”兮不负望,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威加海内
发现号服役27年,执行39次太空飞行任务,13次往返国际空间站,绕地球轨道5830圈,累计飞行2.38亿公里,总计搭载180人次前往国际空间站……
发现号在航天飞机编队中执行飞行任务次数最多;发现号前往国际空间站次数最多;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爆炸,两年后,发现号升空,标志着航天飞机发射任务的重启;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时解体,两年后,发现号再次承担“救火”任务,重返蓝天;
2011年,发现号搭载首位类人机器人进入太空……
归故乡
发现号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7日离开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9日11时57分成功着陆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跑道。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直播发现号降落画面。它穿过淡淡的云层,由远至近,调整方向,水平降落,平滑轻触跑道,打开减速伞,平稳减速,最终停止滑行。
在卸除3个主要发动机、排空危险燃料后,发现号将开始另一段旅程与生活。下一段旅程,只有1200公里,会由一架改装的波音747飞机“驮”着飞行。下一段生活,将由位于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主宰,成为一件历史的展品。自1984年首次升空以来,发现号在太空中总计呆满整整365个地球日,也就是一年时光。
安得猛士兮
守四方
“自废武功”兮费思量,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新陈代谢”兮实正常,地位牢固兮心不慌。
安得猛士
发现号告别太空,意味着“航天飞机时代”暂告一段落。对于此,美国国内外许多评论员都认为这种“自废武功”的做法是美国逐渐丧失太空进取心的表现,是美国太空霸权,甚至美国国力衰落的象征。
在宇航界,美国的“自废武功”已远不止一次,而且废掉的几乎都是领先世界潮流的“独门绝技”。承担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和全球第一个载人空间站项目“天空实验室”发射任务的巨型火箭1973年最后一次“天空实验室”发射后就告别太空;美国的登月计划曾被认为是美国航天的骄傲,但在“阿波罗”之后久无动作……
守四方
然而不断“自废武功”的美国,却一次又一次引领国际太空竞赛的趋势。
美国的一次次“自废武功”,大多出于财政考虑,即随着时势之变,中止一些耗资过大、性价比不高的项目,而航天飞机的失宠,也和冷战结束后太空发射密度需求降低、航天飞机的优点不再突出、缺陷却变得明显息息相关。
然而美国在宇航领域的优势地位却始终牢固:其最重视的核心领域,即应用卫星技术、军事航天需要,一直冠绝群伦,而在外太空探索方面也遥遥领先。不仅如此,美国在基础研究领域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底蕴深厚,一旦需要,这些自废的“武功”可轻易恢复。
本版撰稿 新华社 《中国日报》 综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