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3, 2011

沈阳造出三款“搜救机器人”

  

沈阳造出三款“搜救机器人”
沈阳造出三款“搜救机器人”
沈阳造出三款“搜救机器人”

  有望在今后应用到地震救援中 其中一款比电影里的“变形金刚”变化还多

  晨报讯 (记者 卢宏亮)没有生命的它们,在地震等灾难面前却能代替有生命的人深入险境,为救援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它们就是沈阳籍的三款高科技机器人,分别叫旋翼飞行机器人、废墟表面搜救机器人和洞穴搜救机器人,并有望在今后投入到地震救援应用中。

  昨日,本报记者来到它们的“娘家”———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对这些“地震搜救机器人”进行零距离探访。

  ■洞穴搜救机器人

  能变4个造型,比电影里的“变形金刚”还棒

  研发人员介绍,地面放着的4个小家伙叫洞穴搜救机器人,最大特点就是能根据环境和任务的不同,改变自身构型,“在国内首次将一个可变性的概念用于地震救援中。”

  与变形金刚由车型变成人型的两种变形不同,这个比矿泉水瓶高不了多少的洞穴机器人能完成共计四种构型,分别是三角构型、并排构型、直线构型和D字构型。

  研发人员以直线构型举例,小家伙能将3条腿变成一条直线,“瘦身”成一个宽20CM的长条身段,能在洞穴等狭小的空间内像穿山甲一样自如穿行。

  “它的运动能力还非常强,1分钟内能穿行18米。”研发人员介绍,它在地下能连续工作3个小时,而且是锂电池供电,更换电池仅需1分钟时间。

  在小家伙身上安有前后两个红外线摄像头,在没有光线的洞穴内能清晰看到洞内情况,并实时传输出来。

  ■旋翼飞行机器人:

  “喝”普通汽油的小型无人驾驶直升机

  研发人员齐俊桐为旋翼飞行机器人起名叫“博翔-3号”。它是小型无人驾驶直升机,灾难发生后,可装在大型面包车内运抵灾区,通过机上的高清摄像机进行大范围宏观灾情信息调查,将灾区图像实时传输给后方救援部门。

  “博翔-3”还可以背负80斤重的药品、引用水和食物等应急物资,定点投放到指定区域。

  “它对恶劣天气的适应性特别强,因为借助卫星导航,所以不论白天、夜间,还是大雾天气,都不影响飞行。”齐俊桐说,“它比普通直升机更能接近地面,最低能悬停在距离地面10米处。”

  “博翔-3”用的是汽车用的普通93号汽油,这样能更好的适应灾区环境,方便救援使用。齐俊桐称,在本溪冰雹灾害等事件中,“博翔-3”都出色完成了灾情监测等任务。

  ■废墟表面搜救机器人:

  能爬进倾斜的危楼传输声音和图像

  记者看到废墟表面搜救机器人靠履带驱动,活脱脱就是个“地哧溜”,长得和电影《拆弹部队》中那个排弹机器人十分相像。

  记者用手搬了搬,小家伙还挺沉,大约有100多斤。

  研发人员介绍:“在地震灾区,很多倾斜的危楼救援人员不能贸然进入,它就派上了用场,能爬进去把里面的声音和图像等资料传递出来,为救援赢得时间。”

  “它还装备了危险气体传递器,可检测有害气体浓度,避免救援人员发生危险。”研发人员表示,因为可以携带多种外挂设备,它的“功力”还可不断提升。

  “如果将这3种机器人同时投入灾区,就能组成一个空中、地面和洞穴等立体监测网络,为救援决策提供第一手信息……”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三种机器人都参加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演习,有望在今后应用到地震救援中。

  旋翼飞行机器人:

  长3.9米,像个大号的直升飞机模型。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70公里,能持续飞行1个小时,最低能悬停在距离地面10米处。机上有高清摄像机,能背负80斤重物品。

  洞穴搜救机器人

  体重18公斤,能载负5公斤重物资。有3条腿,长不到1米,宽60CM,高度低于40CM,两边有履带像个玩具。能变4个造型。前后共装有两个红外线摄像头,锂电电源,运行速度能达每小时1公里

  废墟表面搜救机器人:

  长得像个小胖墩,体重大约有100多斤,小脑袋小细脖,能用4截履带组成的“腿”跨越30度的障碍,爬楼梯如履平地。可检测有害气体,还可携带多种外挂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