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政才:吉林的小危机与大课题
松花江内的化工桶给孙政才出了个小难题,他将面对的更大难题是:体现政绩的GDP等指标,今年能否继续保持良好?
文|《小康》特约撰稿 靳日 长春报道
如何让经济增长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如何让改革成果更好地惠及于民?
8月20日,“迟到”了20多天的吉林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终于召开,上述三个问号也一一被拉直,这是中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孙政才密集调研7个月、脚步遍布吉林的过程中,时时思考的问题。
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富民工程”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此次会议上密集出台,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几位受访人士均表示,这是孙政才对吉林省有了细致了解后集中展现的主政理念和执政思路。
调研
“他可能是带着中央的课题来到吉林的。”一位与孙政才有过多次接触的政情观察人士如是猜测。从掌任农业部,孙政才便备受外界瞩目。这种关注的出发点,多由于其年龄。现年47岁的孙政才2009年11月30日卸任农业部部长,就任吉林省委书记,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
“在地方实践破解城乡二元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路径,并以吉林作为试点看其效果,可能是他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前述人士分析。
初到吉林的孙政才,甚为低调,媒体上罕见其个性化表达。受访人士认为,此时,摆在他面前务必解决的问题是:迅速了解吉林省,并让吉林省了解他。
事实上,孙政才与吉林省并不陌生。据知情人士透露,孙政才任农业部长期间,曾与吉林省有过多次接触。如在长春每年召开一次的农博会,孙政才曾亲自出席过开幕式。流传甚广的一段佳话是,在参加过2009年农博会开幕式后,他获赠几个西瓜。没想到,在长春龙嘉国际机场被发现携带物品超重。孙政才便“快刀斩西瓜”,切掉一个当场分吃,这才合乎了飞行要求。全国两会期间,孙政才也曾列席吉林省人大代表团的分组讨论。
2009年12月1日,孙政才上任第二天,也是首个工作日,他依次到一汽集团等4家企业调研。
在一汽集团轿车公司红旗文化展馆,孙政才谈笑风生。“他身材魁梧,说的普通话略带青岛口音。人也很亲切。”一位在场者回忆说。
在当天的最后一站大成集团调研时,这家吉林省粮食深加工龙头企业院内的送粮车队伍,引起了孙政才的注意,他主动走过去与卖粮农民交谈。这个片段,让一些观察人士认为,孙政才“农情化不开”。早在孙政才上任吉林省委书记的风声传出时,即有“农业部长到农业大省一显农业专长”的说法。
这仅是一个想当然的断论。“从孙书记到吉林后的调研层面看,他考虑的重点绝不局限于农业。”一位受访的吉林官员指出。接下来的数个月里,吉林省委三楼北面属于孙政才的那间办公室,时常空着。他的调研脚步遍布吉林。
布局
短暂的蜜月结束后,孙政才渐显刚性一面。
今年4月9日至5月25日,吉林省有7位地市级党政干部就职,涉及6座城市。很快,规模空前的干部公选开始实施,据知情人士透露,此番干部海选是孙政才一力推动。“孙书记喜欢能做成事的人。”一位受访人士说。
有知情人士透露,孙政才在一次会议上,对吉林省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提出设想目标,有政府官员认为实现难度较大。孙政才当场给予回应。“这次回应露出了强势一面。”知情人士介绍说,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及农业大省,吉林省进入市场经济脚步较慢,尽管近年发展较快,但官员们相对保守的传统,却并没有多少好转。面对发展的紧迫形势,常有“上急下不急”的情况出现,“你们听不懂的话,找能听懂的人来听;你们办不到的事,找能办到的人来办!”这段话,据说是孙政才面对上述现象时的表述。
但谁也没想到,孙政才如此雷厉风行。6月24日,长春。吉林省2010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举行, 宣布共有1262个厅处科级领导职位,以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方式公选。
这种气魄和规模,在吉林省历史上是首次。分析人士认为,高调宣传的背后,一是为了能够找到理想的人;另一个作用是震慑在位者好好干活。
此前,在6月22日的吉林省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上,孙政才重点说起干部选拔任用问题。他说,要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坚决不用精神状态不佳、拖拖沓沓、四平八稳、“庸、懒、散”的人。
大规模人事布局,孙政才在吉林迈出了第一步。
落子
孙政才的第二步实质性落子,无疑是三个“意见”的出台。
知情人士透露,其中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吉林特色城镇化”两个“意见”的出台过程相对容易,基本在省里达成共识。而有关“富民工程”的“意见”在出炉过程中却遭遇到一定阻力。持商榷意见方的理由在于,一些目标实现起来有难度。
“我们必须站在孙政才的角度上,才能理解出台‘富民工程’的深层含义。”有受访者指出,面对着一个连年实现投资额高速增长、GDP增速大幅攀升的省份,如何保持这些指标,是孙政才面对的第一层压力。
很快,孙政才发现另一个事实:作为农业传统省份的吉林,经过连续几年投资拉动,在2009年,工业产值比重,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对吉林省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利好指数;可与此同时,城镇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首次超过3000元。
这无疑凸显出吉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知情人士透露,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曾就此写过一份调查报告。今年3月,孙政才做出批示,要求重视吉林省城镇居民收入偏低问题,要深入研究,提出政策意见。
显而易见,当孙政才看到吉林省GDP增速连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与全国均线反向而行时,他的紧迫感也更加强烈。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孙政才强力推进“富民工程”的起草、通过。据了解,吉林省各个涉及民生的部门,几乎都参加了“富民工程”的起草和修改工作。
“孙书记曾指出,富民强省,富民是前提保障,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固定资产投资再多,GDP速度再快,老百姓不富裕,生产生活条件没有改善,那种经济发展没有意义。”对此,有关人士说,“富民工程提出的目标,并非高不可攀,都是扎实可行的,体现了不同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全面提高。”
决断
发布三个“意见”的吉林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原定于7月29日召开。一连串大暴雨,却在7月27日突然袭来,永吉县口前镇还遭遇了1600年一遇的洪水。
7月28日凌晨,身着白色短衫的孙政才,赶至吉林省防汛指挥部,听取情况汇报,组织研究部署防汛抗洪工作。7月29日上午,孙政才乘车赶到受灾严重的永吉县。期间,孙政才趟着膝深积水,脚踩厚泥,实地考察沿路设施损毁程度,现场研究部署下一步防汛抗洪工作……
这些官方记录的身影,或还不足以表现孙政才的焦急。
7月28日的暴雨中,永吉县某化工厂7138只化工原料桶,被洪水冲入温德河,流入松花江。其中空桶有3476只,实桶3662只。若不及时打捞,后果不堪设想。
知情人士透露,孙政才获悉化工桶流入松花江后,非常焦急,第一反应是情不自禁地说出一句粗话。“他不是在说任何人,而是针对这件事的发泄。”该人士称,据说孙政才在知道化工桶流入松花江的当晚,彻夜未眠。
一如此前媒体多次披露的一段轶事。孙政才在莱阳农学院学习期间,为了不影响整个实验效果,他在小麦试验田里翻了一遍,找到了遗失田中的粉笔头。这一次,试验田变成了松花江,粉笔头变成了化工桶。
急迫的心情,并未影响到孙政才的指挥。采访中,多位接近孙政才的受访人士,对孙政才当时处理“化工桶危机”的应急能力,给予高度赞许。孙政才第一时间判断出矛盾焦点,并就此下达死命令:绝不能让一只化工桶流出省外!
处理化工桶危机中,孙政才多次身先士卒。7月29日和31日,孙政才驱车800余公里,赶至拦截打捞化工桶的多个重要防线,现场指挥。29日下午,沈阳军区舟桥部队完成340米浮桥架设,做好打捞准备。孙政才亲登浮桥,察看水势、流速、浮桥稳定状况等。
针对社会恐慌心态,孙政才公开表示,“群众有权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如果真的有污染,及时告诉真相,让群众做好防范;如果没有污染,尽快说明情况,消除群众恐慌,保持社会稳定。”
官方媒体对此的最后消息是,共打捞和锁定7071只化工桶,打捞工作基本结束,没有一只流出吉林省境。
8月4日,吉林市临江门大桥。温家宝总理评价说:“吉林省打捞化工原料桶工作组织有力、科学部署、打捞成功。”
引领
8月17日17时,吉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解除防汛应急响应。3天后,受洪灾影响延后举行的吉林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召开。从吉林省媒体对三个“意见”的高频次报道中,可以看出孙政才推行新政的决心。
初步展开人事布局,鲜明亮出执政理念,成功拆解化工桶危机的孙政才,将一展他引领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
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富民工程”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总体目标包括: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以高于全国平均增速持续较快发展,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要翻一番。
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要统筹推进具有吉林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
在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的若干意见》中,更清晰地表明了孙政才在统筹城乡发展问题上的操作路径,其核心内容是利用“长吉一体化”带动区域联动,促使城镇乡村共进互动。同时重点建设各地区域中心,节点城市,中心镇。受访人士认为,这一思路,比孙政才在今年初全国两会频频提到的“长吉图”战略,更具体,在当下也更有可操作性。
三个“意见”的实施效果,有待时间检验。
眼前的一个挑战是,来自8月10日的统计数据表明,吉林省受灾人口达到625.3万人,倒塌房屋11.8万户,直接经济损失499.84亿元。吉林省损失数百亿,受灾人口数百万。在体现政绩的GDP等主要指标上,今年能否继续保持良好表现,现在看来有所疑问。
长期课题与短期课题,对孙政才来说都很重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