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迪仁
一个读者花钱在书摊买回了平日喜欢的杂志,但等他打开了塑封纸发现这只是该杂志和广告商合作的一本增刊,完全没有平日里的阅读价值。 (3月16日《报刊文摘》)
近几年,塑封图书成为一种潮流。除了一些价格不菲的时尚类杂志,书店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塑封包装图书。和之前的图书相比,读者现在只能通过封面的书名以及简单介绍,去判断图书的可读性。这样的方式,无疑不利于读者了解图书,也因此,身边不少人抱怨,部分装帧不错的塑封图书买回家后,却只沦落到随手翻翻就放到一边的地步。
当然,我们也必须理解书店的意图,按照他们的说法,之所以选择塑封,是为了避免图书因过多人翻看而成为废书。但不得不说,这种模式的推广,直接将人们到书店买书的优势抹去了。在书价没有网售便宜的情况下,同时剥夺读者的翻看权,无疑是削弱自身的竞争力。
想当初,在购书网站兴起的很长一段时间,笔者仍然保持着到书店买书的习惯,即便到了现在,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已经投奔到网站购书,但我也还不时会跑到书城去买书。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喜欢那种挑书的感觉,在图书的汪洋中,看到一个让你感兴趣的书名,翻几页看看内容,但凡那书是能够在选书阶段就让人投入进去的,往往是买回家就能一气呵成地读完。现在可好,书被塑封起来,只能凭感觉购买,买回家发现不好看也为时已晚,只能扔到书架上占地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更值得一提的是,薄薄的一层塑封,实际上直接带来了塑料制品的消耗,产生了数量可观的塑料垃圾。而这些塑料垃圾往往难以回收、重复利用。按理说,图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本该向公众倡导环保、节约的生活理念。从这点上说,图书塑封也要尽快解决。
诚然,单纯一味要求书店恢复让读者触摸书的原状,也不可行。要想真正让书店重新接受这样的模式,就必须能让读者有足够的自觉,在这一条件无法达成的情况下,我建议每款图书至少确保有两三本样书可供翻阅,一方面满足读者的知情需求,另一方面承担起保护图书的责任。
这年头,大家都爱遵循 “非诚勿扰”的规则,但非诚勿扰的前提,是让人有足够的知情权。毕竟,只有充分知情,才能理性参与购买,因此,图书还是尽量不要“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